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教案集】教科版四上1.2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》教案|可复制打印

薇教育 2023-01-03

 

1单元  第2课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》( 1课时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教学目标

科学概念目标

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。

科学探究目标

1. 能观察、比较、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,并记录下来。

2. 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。

科学态度目标

1. 在探究的过程中,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。

2. 乐于与他人合作,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。

科学、技术、社会与环境目标

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

教学重点

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。   

教学准备

教师准备:一面鼓,一把钢尺,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,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。

学生准备: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。

 

教学流程

教学环节

教师指导与评价

学生学习活动

评价要点

一、导入

5 分钟)

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,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。

提出问题:

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,我们自己也能制造一些声音,而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?

 

学生可以充分的想象联想,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在记录单或黑板上,学生在汇报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阐述自己的观点.

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.

二、聚焦

5 分钟)

找出一些发声物体,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。

 

梳理问题:

学生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,提出自己的观点,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

学生任务: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。

聚焦问题,形成概念目标。

三、探索

25 分钟)

任务一:

研究皮筋的发声,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。

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,轻轻弹拨皮筋,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。

提示: 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。

任务二:

研究钢尺的发声,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。

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,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,弹拨钢尺,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,钢尺的运动状态。

提示: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,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,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。

任务三:

研究敲鼓的发声,寻找鼓发声的原因。

敲击鼓面,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。

提示: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,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,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,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。

任务四:

研究音叉的发声,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。

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,当音叉振动停止时,声音也会随之消失

提示: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,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,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,或将音叉浸入水中,观察振动现象。

研讨:

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,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?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,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,钢尺、敲鼓、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,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。

应用:

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,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?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,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?

学生任务一: 

1、弹拨皮筋,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,初步提出观点,皮筋振动产生声音。

 

 

2、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,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。

 

 

 

3、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,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4、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,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,物体振动产生声音,振动停止,声音也会随之消失。

 

 

 

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,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,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。

通过多个实验,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,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。

四、拓展

教师可以引导学生,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,提出问题: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,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,猜猜它在哪里?

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,同时发出啊的声音,感受手指上的振动,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。

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到我们身体内部,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·

背景知识

 

一、主要概念:

1.振动产生声音

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,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。

 

2.声波

声音没有质量,也就是没有重量。声音不是物体,只是一个名称,声音是一种纵波,波是能量的传递形式,它有能量,所以能产生效果。

 

二、相关概念:

超声波和次声波:正常人能够听见20Hz到20000Hz的声音,而老年人的高频声音减少到10000Hz(或可以低到6000Hz)左右,低频听力也会衰减。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,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。超声波(高于20000Hz)和正常声波(20Hz - 20000Hz)遇到障碍物后会向原传播方向的反方向传播,而部分次声波(低于20Hz)可以穿透障碍物,俄罗斯在北冰洋进行的核试验产生的次声波曾经环绕地球6圈。人的发声频率在100Hz(男低音)到10000Hz(女高音)范围内。


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只供学生预复习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